一、本科生必修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编号:2122120001、2122120011及2122100021)是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总计1学分,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包含16学时线上理论教学与24学时线下实践教学,理论部分安排在第2学期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实践部分分设为第1学期和第4学期两段进行,每学期各12学时。
课程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核心目标,聚焦实用心理调适技能培养,紧密结合本科生成长阶段的典型需求,围绕环境适应、学业规划、人际沟通、恋爱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及挫折应对等核心议题系统展开。教学过程通过理论引导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系统强化学生的环境适应力、压力调控力、学习效能感与人际和谐度,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助力学生树立积极人生态度,培育健全人格,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本科生选修课
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课程编号:2122100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计2学分,包含32理论学时,每年秋季学期开课。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授课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学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框架,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课程紧密结合本科生心理发展需求,围绕四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掌握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及咨询理论流派等基础知识;二是培养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实用心理技能,提升问题应对能力;三是学会预防和识别心理疾患,运用所学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四是增强自我认知,通过“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实现反思成长,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涵盖绪论、心理健康标准、咨询理论流派、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恋爱心理等核心模块,辅以心理学电影赏析与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采用讲授法、案例研讨、小组互动、心理测试及体验式教学等多元形式,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号:21221000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计2学分,包含32理论学时,于每年春季学期开课。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授课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框架,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课程紧密结合本科生心理发展特点,围绕四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夯实知识基础,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因素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二是强化自我认知与调适能力,掌握科学的自我认知方法与心理调适策略,提升心理适应水平;三是培养核心素养,重点提升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等关键能力,助力综合素质发展;四是树立健康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育积极人生态度与健全人格,为全面发展筑牢心理根基。
教学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探索与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挫折应对、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心理、常见心理问题应对及危机干预等九大核心模块,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及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方法,结合课堂讲授、团队建设、实践训练等途径深化知识应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3.《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课程编号:2122100031)
《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计2学分,包含32理论学时,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均开课。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授课帮助学生构建坚实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框架,助力心理素质全面提升。
课程紧密结合本科生成长需求,围绕四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筑牢知识根基,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义及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强化实践能力,熟练掌握自我调适策略,有效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类心理问题;三是培育积极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与良好个性品质,提升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四是树立求助意识,学会主动运用支持资源,共同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氛围。
教学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基础理论、自我认知与接纳、情绪管理与调节、挫折应对与心理韧性培养、人际关系、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求助资源利用及拓展训练九大模块,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及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方法,结合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心理拓展活动等途径深化知识应用,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撑。
4.《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编号:2122100041)
《心理学与生活》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计2学分,包含32理论学时,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均开课。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授课助力学生搭建全面的心理学知识框架,并构建与之匹配的实践应用体系,深度融合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
课程围绕四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系统掌握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领域的基础心理学知识,筑牢理论根基;二是培养运用心理学原理洞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生活品质;三是强化自我认知,引导学生精准把握自身情绪、行为及心理状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是提升人际关系处理、恋爱应对、情绪调节等实用技能,增强应对压力、拖延等问题的能力,促进生活和谐健康。
教学内容涵盖导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与沟通、恋爱心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原生家庭、拖延与时间管理、生命教育及幸福感提升十大核心模块。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及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学方法,借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实践作业等途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学支撑。
5.《亲密关系心理学》(课程编号:2122100052)
《亲密关系心理学》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计2学分,包含32理论学时,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均开课。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授课帮助学生构建亲密关系与恋爱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框架,提升情感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
围绕四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深入理解亲密关系和恋爱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吸引力、社会认知、沟通等核心原理,筑牢理论根基;二是树立正确恋爱观,学会客观看待亲密关系中的角色、责任与权利,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三是培养亲密关系中的沟通、相处及问题解决能力,助力建立、维持和修复健康和谐关系,提升人际交往幸福感;四是学会应对亲密关系挫折,具备从失恋等困境中恢复成长的能力,保持积极情感态度与生活状态。
教学内容涵盖爱的开始、进展、魔力三角、冲突与沟通、维护与培养、裂痕与修复、亲密关系中的暴力、爱的终点、不同形式的爱及大学生的爱与性十大核心模块,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心理测试等多元教学方法,结合课堂讲授、情景模拟、实践作业等途径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情感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6.《人际沟通心理学》(课程编号:2122100061)
《人际沟通心理学》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各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总计2学分,包含32理论学时,每年春季、秋季学期均开课。课程以理论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授课帮助学生构建人际沟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框架,全面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
课程围绕两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助力学生深入掌握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法则,认识沟通的重要价值,精准识别自身的自我沟通模式、人际互动特点及待提升方向,筑牢理论根基;二是通过专项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沟通障碍、科学化解人际冲突,让优质沟通能力赋能学习生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与阳光内心状态,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涵盖人际沟通分析概论、自我状态、交互作用及其分析、人生脚本与早期决定、心理定位、安抚、漠视、沟通中的心理游戏、人生的再决定等九大核心模块,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及个人分享等多元教学方法,结合课堂讲授、小组练习、互动交流、家庭作业等途径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为学生人际和谐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三、研究生选修课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编号:2121101896)是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心理素质类公选课程,总计1学分,每期课程为期8周,共16学时,于每年春季学期定期开课。
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石,紧密结合研究生群体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典型场景,围绕人际吸引规律、高效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培养及冲突解决策略等核心主题系统展开。教学过程采用多元化互动形式,通过心理游戏、专题讲授、视频分析、案例研讨及团体体验活动等丰富载体,打造沉浸式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体验中深入理解人际关系运作机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素质,为学术研究与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和谐奠定坚实基础。